一代伟人的亲侄子,毛氏家族的好后代
2023-12-25 | 作者:齐 峰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读陕西金融作家姜启德红色传记《少年英烈毛楚雄》有感


近期,从人民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获知,陕西金融作家姜启德先生的长篇红色纪实文学《少年英烈毛楚雄》已问世,因传主是毛泽东的亲属,属重大红色题材书籍,无疑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一经问世,就很快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便迫不及待地急欲一读并很快邮购一册。

该书采用小说与纪实的撰写手法,较客观而全面地记述了少年英烈毛楚雄从出生、成长到壮烈牺牲的全过程。让人们从中既看到了伟人毛泽东家族中六位英烈中最小一位英烈的英雄壮举,而且又为这位只有十九岁就英年早逝的小英雄而深感惋惜和悲哀。

毛楚雄是毛泽东的亲侄子,是毛泽覃烈士的遗孤。他一出生就受到了良好革命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他年幼时,就先后失去了姑姑毛泽建、伯母杨开慧和爸爸毛泽覃三位至亲。他的妈妈周文楠先期在家乡搞地下工作,后参加红军,之后又转至延安和东北工作。小楚雄从小就一直由外婆周陈轩和舅舅周颂年抚养成长。期间,除了外婆细心言传身教外,杨开慧、毛泽东等亲属都给予过他深切关怀和培养。使他从小立下“继父之志,报父之仇,做一个改革社会的人”的宏大志向,从而成长为众人称赞的好少年、好青年。

少年时代的毛楚雄十分好学和聪明。他除在校认真学习和完成作业,空余时间总是在家乡毛氏宗祠里的一个小小图书室里广猎群书。先后阅读了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西行漫记》《斯大林传》等不少的红色书籍和报利,以及其它自然科学读物等。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毛楚雄不幸辍学。但他没有消沉,没有悲观,而是以顽强的精神刻苦自学,硬是学完了中学课程。族亲和党组织赞扬他,虽然没有上成中学,但却比上中学学的东西还多。

与此同时,毛楚雄在上学和辍学期间,还撰写了许多抗日文章,并积极参加韶山冲党群组织开展的各项抗日救亡宣传和支前活动,成为抗日活动积极分子。一次还成功地将一笔国民党军的派款变成了我地下党支援抗日游击队的捐款,当即受到了当地特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夸他“为支前抗日做了一件大好事!” 鉴于毛楚雄的出色表现,刚满十七岁的毛楚雄就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被韶山地下党组织正式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并进行重点考察培养。

毛楚雄从军时间仅仅一年,但却很快成长为好战士,不仅掌握了军事本领,提高了军事素质,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多项艰巨任务。尤其在殊死大突围中,表现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被火线提拔为连长。

那些年,毛楚雄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到延安去,到日夜思念的大伯身边去,投身革命,报效祖国,为爸爸、伯妈和姑姑报仇,为天下的劳苦大众谋求解放。一九四五年的秋季,韶山党组织告诉毛楚雄一个好消息,由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从广东北返到了湖北一带,部队通知楚雄去参军。因为南下支队当初离开延安时,毛泽东曾特意托付王震到了湖南时把他接到部队,然后择机送到延安。应该说这是大伯毛泽东和党组织对楚雄的第四次安排了。

第一次是一九三九年毛泽东向回延安汇报工作的周恩来嘱咐,委托他下次返回时,将毛泽覃的遗孀周文楠母子俩带往延安。后因楚雄的外婆因楚雄当时年龄小舍不得让他走,最后只去了他母亲一人。

第二次是当年两三个月之后,毛泽东放心不下,又委托中共湖南省工委设法将毛楚雄接出来,再设法送往延安。这次又因楚雄正在上高小,再有一学年就毕业了,接他的人只好作罢,抱憾离去。

第三次是一九四六年的一月,中原局组织部突然通知他隨武汉军调小组搭乘军机经北平去延安,并安排一名秘书前来接送毛楚雄。但他到机场一看,搭乘军机的人很多,坐不下,最后他便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回去后又一如既往地投入了部队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之中。一九七三年春,毛楚雄的母亲周文楠故地重游,在南昌见到时任江西省计委主任的王南秋。在交谈中谈及当年毛泽东和党组织几次准备送毛楚雄去延安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写下一首怀念诗:“回忆当年接楚雄,客观环境不相从。革命成功人不在,后代儿孙乐太平。”

而一九四六年为戳穿国民党反动派“真内战、假和谈”的阴谋,中央军调部决定应国民党之邀选派有关人员北上西安去谈判。而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的王震在选定两名主谈判代表的同时,将毛楚雄也考虑进去。他认为这是送他去延安的最佳时机,可谓一举两得。谁知这次谈判却是蒋介石、胡宗南设的一个局,代表们还没到西安就遭到了暗算,连同一个农民向导共计四人在半道上就被一起活埋了。而当年毛楚雄刚满十九岁,成了毛氏家族中为革命捐躯的第四人。当一九五o年五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毛楚雄下落时,曾给予他极高评价和赞誉:“楚雄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是韶山人民的好儿子。楚雄年龄不大,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毛楚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处处都体现了毛氏家族忧国忧民,献身革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值得全国人民特别青少年一代认真学习!鉴于此,作为英烈牺牲地的著名作家姜启德先生,把学习和弘扬烈士精神视为己任,决意用自己的笔写出一部少年英烈毛楚雄的红色传记,用以填补为国捐驱的“毛家六杰”之传记空白。为此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部队服兵役开始,就不断搜集资料,走访知情人,到本地党史和档案馆查阅资料,到毛楚雄成长的故乡长沙和韶山去实地参观考察,为撰写少年英烈之书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年,他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学创作提出的新要求,决心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为此,他从毛楚雄一九四六年不幸遇难,直至一九八四年烈士的忠骨终回江口牺牲地,整整三十八年,在各级政府专案组几起几停的努力下,才使得这一天下奇冤得以真相大白。书中,他用纪实和小说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把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沉寃一一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为让世人更加全面而真实地了解毛楚雄这一少年英烈的成长过程,作者在大量走访、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又以上述笔端较全面地写出了毛楚雄短暂而光辉的十九年人生生涯。

《少年英烈毛楚雄》的写法可谓标新立异。通篇采用顺叙之法,从毛楚雄出生一直到壮烈牺牲。但每一章又几乎都穿插着倒叙和插叙之法。尤其笔者不满足于一般平铺直叙,泛泛而谈,而是灵活采用纪实与小说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讲述事件,几乎每一章就是一个大故事,一个大故事里又有若干小故事,从而使传记有血有肉,不仅富有可读性,引人入胜,而且生动感人,撼人心魄!

历史题材不好写,年代久远,资料有限,知情人很少,且又涉猎到许多历史事件和毛氏族亲等许多人物,非是一般作者能够驾驭得了的。但作者不畏难不放弃,凭着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创作热情,不惜付出了艰辛努力,不仅如愿以偿地终于完成大作,而且写得非常好。

毫无疑问,今天摆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失为当代红色教育的一本好书,一本讲好中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好书!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较全面地了解了毛楚雄这一少年英烈的整个成长奋斗过程,同时也使我们更多了解了发生在毛氏家族其他英烈身上的故事。从而启迪我们不忘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不忘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牢记毛氏家族特别是毛泽东六位至亲为革命所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