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青年文艺工作者的修养与担当
2023-08-09 | 作者:蔺 雨  |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也曾对青年文艺工作者提出希冀,“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当前,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青年文艺工作者精力充沛、想象丰富、创造力强,处在最伟大的时代、最美好的年华,应该做到心中有格局、胸中有丘壑、眼中有传统、脚下有沃土。如此,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新时代文艺新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精神伟力。

心中有格局——

在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上创造艺术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时代青年文艺工作者站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创造艺术,应寄予艺术深沉的家国情怀,将“小我”熔铸于家国的“大我”之中。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坐标,投身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以更高的站位、宽阔的视野、精准的眼光,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推进民族复兴立传,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建设者画像。由此而来的作品,才能既着眼于总体性的社会实践,又落实到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既有创作者个人真切的生命体验,又具备普遍性的认知视野与情感结构;可以从生活的静水深流中窥见时代的波澜壮阔,从现实的纷繁复杂中辨析历史的节奏与步伐,努力奏响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爱国之声、人民之声。

胸中有丘壑——

以笃定执着的精神潜心创作艺术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不容半点虚假、绝非朝夕之功,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青年文艺工作者唯有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下苦功夫、练真功夫,不断提高艺术本领,才有望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仗剑远游时写下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今日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也正走在勇攀文艺高峰的道路上。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思维活跃,他们将年轻人对于时代脉搏的敏锐感受,融入传统创作语言之中,不断寻求更贴切的艺术表现形式。首届“陕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上,80后、90后美术工作者屡有佳作,在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的创作充满朝气,既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呈现出旺盛的创造活力与大胆的探索精神,亦不乏纵横捭阖的大格局、大气魄。从这些优秀的新生代美术工作者身上,我们能看到青年一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以及勇担时代重任的家国情怀。

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要立足当下,锐意拓展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汇,奋力拿出与时代需求相呼应的才情、见识、勤勉和魄力,响应时代号召,记录时代发展,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立足中国大地,以更深邃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自信的态度,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着力丰富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涵,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中国风格讲述中国故事,用富有传统审美情趣又极具现代形式感的笔调,书写出一幅幅新时代的壮丽画卷。

眼中有传统——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艺术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在我国5000余年历史文化长河中,优秀典籍和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灿若星辰,创造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和独放异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中华古老艺术,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学习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以陕西为例,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利用好陕西的丰厚文化资源,阐发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增强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不断提高作品的价值取向、艺术水准、审美情趣,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青年文艺工作者不乏创新创造活力,也有标新立异的精神,但是光有创新创造还不行,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创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脚下有沃土——

在人民群众生活实践中提升艺术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青年文艺工作者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坐在书斋中,这样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创作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中,画家刘文西坚持几十年每年隆冬时节都要深入陕北延安各地采风,与群众一起过大年,就是“艺术为人民”的典范。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源头”,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就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场面、生活情景,就是那一个个忙碌在田间地头、码头工厂、学校社区的生动形象。青年文艺工作者只有将目光投向人民丰富生动的实践,体察人民澎湃细微的情感,才能敏锐捕捉生活的真谛,深刻把握生活的本质。要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观照人民的生活现实与情感方式,定格奋斗者的高光时刻,展现拼搏者的精彩瞬间,呈现奉献者的生命光彩,用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精品力作,鼓荡人民之志,守护人民之心,回报人民之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文艺创作之路绝非是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充满了各种挑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一定要坚持守正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扎根人民中寻觅灵感,用紧跟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创作新境界,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书写好新时代人民创造的壮丽史诗。


【作者简介】

蔺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