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秦渡是故乡
2022-01-08 | 作者:赵晓舟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秦渡,即闻名遐迩的关中历史名镇——秦渡镇,也叫秦渡津简称“秦镇”。原隶属鄠邑区,现辖属西安市高新区。

辛丑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西安点状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大,前所未有。至暗时刻,古城阴云密布、山雨欲来,给正在年末冲刺收官、准备辞旧迎新的人们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波及到我的家乡秦渡古镇。

从公开消息得知,这次疫情是我国自武汉以来,在一个超大城市所发生的病例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本土疫情,呈点多、面广、社区传播和聚集性疫情多种形式并发,上升势头凶猛的特点,仅在西安市内就有13个行政区和功能区都发生了疫情,而且导致了省外省内多个城市疫情发生。

疫情爆发以来,我身在古城,心系家乡。虽然西安距秦镇仅一步之遥,但由于封城限制,无法前往。居家防疫期间,每日倚栏凭眺,隔窗相望。我牵挂自己的家乡,不仅因为这块富饶美丽的沃土哺育了我,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一山一水,蕴藏着先秦人的智慧,记录着“禹王龙泉”的秘密。这里的一草一木,彰显着周礼文化的魅力,饱含着《诗经》六义的灵气。这里的一楼一堡,融进了药王孙思邈的济世之情,也铭记着秦镇米皮鼻祖李十二的解危之义。

自古以来,每个游子对故乡都怀有深情,也许因为家乡有引以为豪的历史,也许因为家乡有淳朴善良的民风,也许因为家乡有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也许因为家乡有享誉全国的名胜。总之,历代文人雅士为此留下不少名篇佳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我从小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自然对家乡情有独钟。

记得去年12月17日下午5时西安市人民政府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8场新闻发布会,当我从会议报道中得知曾有病毒携带者涉足秦镇吕记秦香聚米皮店村口油糕店祖传杜家小油糕时,瞬间震惊。古训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病毒是人类的公敌,一旦疫情扩散,没有人能幸免。纵然秦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淳朴,但现代医疗条件相对落后,面对百年未有之灾难,是否能安然应对?我疑虑重重,寝食难安。

西安封城那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雪花覆盖了城市的繁华,冻结了平日的喧嚣,也揪紧了我悬着的心。我不停拨弄手机,试图从官媒报道和层见叠出的微信中寻找有关秦镇抗疫的消息。我给熟悉的朋友打电话,寻问防疫抗疫情况。我致电家人,叮嘱他们一定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抗疫。后来从不同渠道汇集的信息得知,家乡早已开始了全民核酸检测,接着是封村、封路、封街,再后来就是居家隔离防疫。综合所有信息能看出,由于秦镇街道采取了比较科学且人性化的防疫措施,既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又确保了群众的基本生活。

近日我浏览官方消息,欣慰的看到家乡的村干部、党员,在这场战“疫”中,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前沿。看到医务工作者、青年志愿者,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奋不顾身、逆行出击,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看到广大村民识大体、顾大局,积极配合,共同抗疫。我敬佩,有这些可歌可泣、可赞可叹、可敬可爱的抗疫力量做后盾,故乡抗疫,一定胜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令我不得不称颂的是秦二村武新利、张遂斌等村干部,自封城以来,他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认真负责,模范带领老党员申民正、南广元、孙绪文,青年党员刘福全以及冲在第一线的志愿者孙亚峰、赵勇、韩宝民、韩彩玲、刘琪、武小金、王胜利、杨忠武、宋顺智、刘小生、张建平、靳占良、南维娥、李小蛇、王刚、王宪、任士仑、韩智效、杨晩霞、张友红、闫启萌、刘永辉、朱永升、郭志荣、张宏昌等乡邻,他们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顾大家,至暗时刻奋不顾身,危难之时冲锋陷阵,正是他们这些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才构筑起确保一方平安的坚固防线,谨以此,我为他们点赞。

秦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镇内曾有九楼十三堡周边紧邻草堂寺、灵感寺、梁家桥、广济桥、禹王庙、浮托宫等名胜古迹镇东测横贯南北的沣河,更是著名的“关中八水”之一,它以其清澈的水源,滋养着沿岸的人们,以其秀美的景色曾成为皇家囿苑和城郊游园。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开篇就诞生在这里,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等佳句,无一不体现着沣河两岸的自然美景。如今的沣河,经过修复,不仅重现了当年的天蓝水清,草长莺飞,更彰显了新时代的人文魅力。倘若你有空身临其境,相信别有一番心情。

站在西安,南望秦岭,西眺秦渡,我的故乡就在沣河上游西岸。

我祈祷天佑中华,祝愿福惠百姓。期待疫情早日结束,盼望家乡民和年丰。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