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 作者:高嫄  | 来源:丝路金融文化网

春光已老,花褪红残,端午将至。我不禁有了怀古之思,遂至这隋土明砖的城墙。漫步于城墙脚下环城公园中,我避开宽阔的青石板路,踏上林间石子小径,寂寞且自由。

一阵风拂过,树叶摇曳的沙沙声萦于耳畔,我抬头望向阴阴翠绿华盖,看着分叉的枝条与繁茂的碎叶,将天光掩映,落下斑驳的影,一直延伸到不远处,那条静默的河流。


护城之河


护城河,一条无言的河流,静默流淌,不舍昼夜。趋步至护城河畔,凝视平静而开阔的水面,浮光跃金。若撒网下去,不知能否捕获“锦鳞游泳”,但一定能捞回来的,是这端午之际,最为明媚的阳光。恍惚间,历史的汨罗江与眼前的河流重叠,而屈子就立于眼前。

关于端午祭奠,民间说法众多,最为认可的,便是祭奠屈原与伍子胥。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屈原还是伍子胥,都值得我们去铭记。他们怀揣理想与抱负,对祖国爱的深沉,又在自我信念中牺牲,将自己揉碎于历史长河中。原本金戈铁马的时代,与我们相距甚远,却因这条被历史赋予灵魂的护城之河,拉进了时空的距离,贯穿古今。

护城河,她是人工河,没有天然河流的灵动,显得有些呆板,却默默保护我们,没有怨言。我想起熊召政先生,在《饮一口汨罗江》中那句“何劫中不曾泛滥”。千年之前战火纷飞,她曾护佑我们,将兵荒马乱与我们隔开。千年之后的和平年代,她依旧无言地奉献。于是,当第一盆肮脏之水倒入河流,她选择承受伤害,如同千百年来浸泡敌人戎装铠甲与血液那般。只不过这次伤害她的,却是她所保护的人。

人有情万物有灵。2003年时,有人望着护城河伏岸痛哭。而那时的她,已病入膏肓,浑浊的水面散发着腐烂的恶臭。通过新闻报道才得知,那个痛哭流涕的人,曾为她清淤排泥,还她以清洁。那是为数不多爱护过她的人,如今看着护城河病入膏肓,却无能为力,心中不由悲痛万分。

在护城河不远处,就是我的小学。当老师在班会课上谈及此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并不能理解这种厚重的情感。不理解那个人为什么会哭,不理解为什么一条“臭水沟”值得一个人那般在意。

与我们毫不在意的态度相反,老师却神情严肃。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用她柔和而清亮的嗓音,一字一句的说道:“同学们,我们要感谢那个为护城河清淤的人,他奉献了青春热情,付出了努力,保护了我们的护城河,他是了不起的……我们同样要感谢护城河为我们的默默奉献……我们要学会感恩……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懵懂的我们,那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话语中所传达的思想,老师看着学生们天真的面庞,最终轻轻的叹息,有些失落,无奈地低喃道:“护城河不能传达她的情感……虽然无言静默,但她也会难过吧……”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从那时起,我逐渐明白奉献与感恩的意义,逐渐了解责任的重量。

有人泛舟河上,水浪击打之声,唤回我神游的思绪。如今护城河又恢复了清澈,这是许多人的努力,许多怀揣着希望与爱意的人,用感恩的心回馈这条无言的河流。看着船上游人的笑颜,又看向船下这条腼腆而静默的河流,我想此时的她,是真的开心。


固城之石


挥挥手作别这条护城之河,我便向城墙走去。城楼的门洞宽敞,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我曾无数次穿过这座古城的门廊,也曾踏上其他古城的土壤,而我最喜欢的,便是触摸这些城池坚实的墙。一路从外墙滑向内墙,指尖的温度由滚烫变为冰凉,如同古城的历史一般,逐渐冷却沉淀。故而,当我穿越门洞时,便不自觉地伸出手,将掌心轻贴墙面这层层叠垒青灰方石厚厚的城墙,将冷热隔离,亦将古今划分。

城内一片祥和安好,相比河畔边三三两两的游人,这里要热闹的多。城墙下,古香古色的牌坊,此起彼伏的吆喝,孩童的欢笑,游客的赞赏。

望着眼前车水马龙的街道,我恍惚间穿越了时空的局促束缚,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盛唐之景。那云髻高盘、穿着轻纱襦裙的清丽女子,那赶马驾车奔走穿行的商贾贩夫,他们好似穿过历史的画卷,缓缓走来,与眼前现世的人景重叠辉映,他们都是那般朴实真挚,沐浴着阳光,憧憬着生活,立于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就是这一瞬间,我深刻地明白了古来谓之此地为长安。长治久安,长乐安宁。

但我不曾忘记一些事情。如今现代化的风,熨帖着过往,吹散了历史的硝烟与风尘,那段痛苦的记忆仅封存在书籍的薄纸之上。然而我知道,即使马车压过的车辙,已被沥青路面覆盖,湮沦于时光,而历史的风霜,却深深镌刻于我身后城墙的石面。是这冰凉粗砺的石墙,固守了如今这份安详。

看着脚下古老墙石投下的脊影,感受着掌心深沉而厚重的青石。脑海中,来自儿时遥远而泛黄的记忆被渐渐唤起。依稀记得,那是多年之前的夏夜,城墙根下简略搭起的戏棚,棚内闪烁着柔光的光,时而传来一段韵味悠长的老秦腔。那运于丹田迸发出的浑厚嗓音,穿透了旧时的夜,绕过无暇的月,最后激荡在身后的墙石之上。炎热的夏夜,自然有不少人坐在马扎上于城墙脚下乘凉。

树上鸣叫的蝉,草丛中的蚂蚱,以及玻璃杯的粗茶,深刻的印在记忆里,而我同许多小孩子们围坐一起,捧着甜甜的瓜,听历经时代的智慧老者,讲述那些有关古老城墙的旧时光。老人缓缓地挥着蒲扇,呢喃低吟,好似描绘一样

“在古代,这座城墙是厉害的,可以阻挡外敌……在热兵器时代,墙石是那么颤巍巍……动荡的年代,他已无法固若金汤。”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西安被攻占……安远门在炮火中被毁……”

1926年,匪首刘镇华纠集10万人进攻西安……‘二虎守长安’知道吗……这次攻守战斗十分激烈……永宁门箭楼也被毁掉了……”

“后来啊,抗日战争爆发了,人们就躲在西安城墙的防空洞中,躲避日军的飞机轰炸……”

“这座墙啊……就是这样颤颤巍巍地走过了战争岁月,挺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

老人讲述了很多过往,稚子们感叹老人智慧与博学,“您真厉害,什么都知道呢!”老人不语,仅是慈祥地笑着,用他那干瘪斑驳的手掌,轻抚着城墙的青石。

“那么,城墙是最坚固的堡垒吗?”

“它是坚固的堡垒,却不是最坚固的。”

“那最坚固的堡垒是什么呢?”

面对稚子们的天真发问,老人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沉默片刻,他认真道:“那是名为责任和信仰的东西……一个民族是否拥有最为坚固的堡垒,不是衡量防御墙石的厚度,而取决于心灵的坚韧与强悍……当你发自内心的感到真实与平静,安心与放松,那时所见的,便是真正最为坚固的堡垒……”

看着稚子们懵懂大眼睛,老人哈哈地笑了起来,语气柔和道:“知道跟你们说这些,你们还不能理解,你们过来,摸一摸这城墙。”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触摸城墙,一块块密铺的石砖,层层叠砌,紧密相连。

“感觉到了吗?这些墙石垒在一起,相互支撑,相互扶依,它们每个都是渺小的不起眼的,然而他们每一个都是坚韧的不屈的,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墙石,维系城墙的稳固……而构成最为坚固堡垒的,是人!是千千万万肩并肩的人。堡垒的稳固,则取决于他们是否明白责任与信仰,是否拥有勇敢而坚韧的心。”

从那时起,那颗种子承载着责任与信仰,在稚子生根发芽。而那时我并未察觉,只是笨拙地一遍遍地学着老人,抚摸着这面墙石。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抚摸墙石的意义。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屹立不倒的城墙,记录着这个国家与民族的风雨历程,而这个国家与民族也如同这固城之石一般坚韧,就一直坚定地生存着,并将继续把这段血脉记忆延续下去,让人们铭记历史,永不忘记。这一刻,看着热闹的街巷,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与放松,真实与平静。

如今,那讲述往事的老者早已羽化仙去,当年稚子已长大成人,踏上了属于他的征程,前往了应该去的地方。


守城之人


沿着城墙寻至登楼处,踏上城楼,举目望。百年光阴,这里是否也曾有将领壮志满怀而昂首远眺,是否有文豪忧思踌躇而登高四望?站在南门城楼上,我不由想起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郭靖黄蓉夫妇镇守襄阳城的场景,二人在襄阳城一守数十年,城破之时,以身殉国。又想到《长安十二时辰》中,无时无刻不坚守岗位,望楼传讯的士兵。因为,站在这里,南门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尽之景尽收眼底。如今,在这现代化繁荣的背后,少了一分侠义精神,缺了一分专注坚守,而平添一股世俗浮躁。

为了寻回心中的宁静,我漫步与城墙之上,从南门步行至文昌门魁星楼。身前现代化街市,暴露在日光下,沉浸于喧嚣之中。而身后的碑林,坐落于繁树交错的阴翳,显得静谧而安宁。我转身面相碑林的方向,那个方向有我曾经的学校——西安高级中学。

当我变得庸俗而浮躁我便会去回想校园中的玉兰,楼前的紫藤萝,操场的梧桐树,继而平复心绪。

曾几何时,坐在教室的课桌前,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受着时代伟人的深邃思想与仁心,抑或听老师讲述西安高级中学的激荡岁月,令心潮澎湃。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承载了逝去的文明西安事变时,西高学子主动请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那个时代学子最高的理想与目标,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有一段话令我感动至今:曾经这个民族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有人为了私利,背叛这个国家,抛弃整个民族,于危难时刻苟且偷生。但是这个民族并未就此毁灭,因为总还有那么一批人,在其穷的时候,不抛弃她,在其弱的时候,不鄙视她,在其需要救助的时候,不背叛她!

今年恰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过的第70个春秋100年前点亮的光,薪火相传,跨越时空的距离,延绵至今。青年之火不渝不熄,时代之光不衰不灭。我摸着心脏的位置,知道曾经那颗种子已为参天巨木,而曾经的稚子也已然长大,并以守护者的姿态,保卫着我们脚下的土地

当山火吞噬着木里县,青年消防队员奔赴前线,这些“最美的逆行者”用生命,点燃和平时代的希望。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依旧有人选择坚守。90后守墓人冯炼在看尽城市光怪陆离后选择担起守红军墓的责任。

如同电影《无问西东》的台词那般“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是的,这个时代年轻人,不应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站在墙楼之上,以守城之人的身份,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时代的先驱者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沉静地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

此时,日已偏西,暖阳驱逐了我周身的冷气。百年的风云,都已沉淀为历史书中的文字,荣耀与硝烟都镌刻在我脚下的城。我的祖国便是脚下的城,她有三道屏障,使其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她有护城之河,那涓涓流淌的,是奉献与感恩。她有固城之石,那万难摧毁的,是责任与信仰。她有守城之人,那坚定镇守的,是爱国与理想。

如今,我们继承了革命先贤的意志,祖国也已经告别了积贫积弱的形象,年轻的人们朝气蓬勃,古老的国度也闪烁着复兴之光。

这便是,人与城。这便是,我和我的祖国。



[责任编辑 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