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丝路金融文学之根——陕西金融作家西咸采风侧记
2018-09-27 | 作者:云鹤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为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省作协“文学陕军再进军”号召,924日,陕西金融作协一行在杨军主席的带领下,在丝绸之路第一渡口“咸阳古渡”与西咸作家、咸阳作家、渭城区作家和艺术家一起座谈文学艺术,共迎中秋佳节。

上午九点多,雄伟的清渭楼沫浴在明媚的阳光之中。据史料记载,清渭楼是古都咸阳兴衰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阳东楼,汉唐时期更名为“秦楼”、“咸阳楼”。北宋景佑年间,时任咸阳知县的诗人黄孝先重修咸阳楼,更名为:“清渭楼”,并留下了“黄翁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的感叹。历史上的清渭楼曾与黄鹤楼、鹳鹊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唐代诗人许浑曾以“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描述了这座千年名楼的壮丽景象。蓝天白云下的清渭楼显得尤其古雅壮丽,令人顿生爱意,激起亲近的渴望。

距清渭楼不远即为咸阳古渡遗迹所在地。据咸阳地方志记载,“咸阳古渡”建筑于明嘉靖年间,此处曾建有一座木桥,为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木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交通、经济、军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桥梁建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证。

今天不巧,遗迹维修中,暂时封闭,难以入内近观。便转而去咸阳博物馆参观,了解咸阳的秦汉文化史及部分古文物,听讲解员讲石鼓的由来,秦人的发迹过程,汉兵马俑的发掘与展示等等,对秦汉时期的咸阳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博物馆大门前的街道直直地走出去,刚好对着一架新建不久长逾两千多米的三层多跨式廊桥,名曰古渡廊桥。廊桥上,河风浩浩,宽阔的渭河,在秋风的吹拂下荡起层层涟渏。许是前几日天雨的缘故,此时的渭水看上去有些浑浊,而天空也一改清晨的晴朗景致,变得阴晦欲雨。站在廊桥极目四野,渭河两岸,高楼林立,几座现代化的公路大桥和铁路大桥横跨河面。全长15.56公里的“咸阳湖”生态景观带,与林林总总的古迹相容,形成咸阳特有的渭水历史文化景观。

面对沉睡百年的古桥遗迹,想起李商隐“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的诗句,体会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吟咏,心中不免涌起沧桑怀旧之感。咸阳古渡的消失,是历史的变迁,如今,以渭河为中轴线长达100多里渭河生态长廊,已成为西咸一体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时逢中秋佳节,得知我们一行到达咸阳古渡,西咸新区作协主席王海特邀我们前往空港新城咸阳秦汉文学馆,参加由空港新城党委宣传部、北杜街道党工部主办,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咸阳市作家协会承办的“全民阅读最美中秋诗歌朗诵会”。咸阳秦汉文学馆位于空港新城的一个僻静的村子里,大院呈四合天井状,门头标注“城市门”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源自王海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名,这部小说目前已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咸阳秦汉文学馆占地约3亩,建筑和绿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馆内设有“名家走廊”、“文学作品展厅”和“文学活动展厅”以及秦汉以来咸阳文化名人的介绍。令人震惊的是,陕西竟有不少的文学、文化名人出自咸阳,让人不得不对这方古老的热土刮目相看。

中秋诗会在欢快、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杨主席一行与西咸新区作协、咸阳市作协的作家们一边观赏精彩朗诵,一边座谈交流丝路文学,互留微信,合影拍照,其乐融融,共同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佳节。

[责任编辑: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