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黑土地旋起一股清新的大风——刘世胜散文集《穿越红尘》序
2018-03-06 | 作者:阎雪君  | 来源:丝路金融文学网


刘世胜是一位典型的东北大汉。第一次见到他,就是这样的感觉。

那年初冬,东北迎来了第一场雪。我应邀到黑龙江金融作协作文学创作知识讲座,当时祁海涛主席指着他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省金融作协的副主席刘世胜。他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脸膛,洪亮的嗓门,我觉得他就像东北大森林里的一头棕熊,或者是一只东北虎,甚至是黑土地上的一头牛。说实在话,这么描述他,就是当时觉得他这么一个武将式的人物,怎么也和舞文弄墨的文人联系不起来。后来,我俩一见如故,熟悉了、了解了,才知道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粗狂的大汉,竟然将纤纤细笔挥舞成趣,铁棒绣花,柔情似水,爱意浓浓,描出一片精彩,绣出一个世界。他就像一块巨石,竟然激起的浪花是那么轻歌曼舞,那么空灵洒脱,犹如一股穿越红尘的和风,在黑土地上恣意徜徉......

刘世胜是从黑龙江这片黑土地走出来的金融作家。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洞察世事,思考人生,辛勤笔耕,成果丰硕。刘世胜从业于邮储银行,并在哈尔滨分行担任中层的领导职务,虽不能说是官员,但作为一吏,其繁忙也是可想而知的。四年里出版三本散文集,足见他的勤奋与对文学的热爱。这些年,像世胜这样潜心文学的"官吏",可谓凤毛鳞角了。2015年,他出版了散文集《灵悟拾萃》;2017年,又出版了游记散文集《神州走笔》;今年,他的散文集《穿越红尘》也将闪亮面世。看着他在黑土地上耕耘收获,硕果累累,我禁不住为"雏凤清于老凤声"的新人感到骄傲!    

世胜这本散文集,分为"北国吟诵""四季放歌""岁月有痕""春秋随笔"四个单元。但内容其实还是两类:故乡与他乡。故乡是他一生梦牵魂绕,挥之不去的意象与心结,是他心灵的根所系所在。他一定读过鲁迅笔下的故乡,鲁迅心中的故乡已经幻灭,但世胜笔下的故乡永远永远都是美的源泉,是生命的动力。哪怕故乡曾经馈赠他贫穷和苦难,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今天看来都是美丽无比。当然,怀念故乡,其实与留在故乡泥土中的亲人有关,与他记忆中的亲人无私的爱有关,与他成长路上每一朵闪烁的浪花有关。这部散文集中,世胜用了很多的篇幅写故乡,写故乡的风物,故乡的亲人,讴歌黑土地的情怀。尽管是写故乡,我感觉世胜的散文不仅角度不同,描写的对象不同,在描摹景物上,在借物抒情上,都有了新的尝试。

如在散文《又见丁香花开》中写道:"在这个细雨霏霏的夜里,风一直在吹,雨一直在下,记忆定格在那个丁香花飘落的时刻。人们总是希望能得到一份长情,奈何缘分总是不尽人意,多少抱憾散落在走过的路上。滚滚红尘中,谁会是谁的过客?谁又是谁的唯一?纵然十指紧扣,到了放手的时刻,也不得不松开手指。此生尘缘未尽,我心却已衰老,看尽陌上繁华,把心中深深浅浅的记忆,落于纸上,倾诉成美丽的一轮弯月,挂在遥远的夜空"作者写景状物,如剥茧抽丝,娓娓道来。那色彩、温度、氛围,让人如临其境。然后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与怀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章一气呵成,天然而无雕饰。

在《珍惜岁月时光》中,写作者与二舅母的几次相见,用非常细腻的手法,循序渐进的描述了二舅母的开朗,热情,善良和朴实,从七十年代在窘迫家境中,倾尽所有,招待远方的亲人,到年过八旬,为晚辈起早包的热乎乎的"上车饺子",所有的这些,不仅仅只是说明老人的好客,更是表达了老人对浓浓亲情的流露。情义是人生的点点星光,有了情,生命才熠熠生辉。作者由母亲八十四岁的生日,深情怀恋已经逝去的二舅妈,留给自己记忆中的,有声有色,难以忘怀的爱。让人禁不住和作者一起深思: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贪享亲情的同时,别忘了也要及时去回报,才能减少失去时的遗憾!

故乡在世胜的笔下,一直是美丽如昔,留在心中的,永远是难以忘却的记忆。当然,除了美丽的山水,还有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作品除了写恩重如山的父母,还写到有恩于己的人们。他们的勇敢、勤劳、坚韧、无私,通过一系列细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难忘那一缕温情》叙述的是作者少年时期的一段经历,情节虽然简单,但是整篇故事脉络流畅,条理清晰,读后令人感动,仿佛回到了自己那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文中写道"岁月匆匆,水般流逝,时光的列车开出了童年的驿站,开往了更加遥远的未来,但是无论时光如何流逝,环境如何变迁,我在内心里仍始终小心翼翼地保有着那一缕温情,并祈祷它能一直伴我走向天涯。"

在中国的散文发展史上,历久弥新,让人百读不厌的,主要是那些描写亲情的作品。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会铭刻着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许是一次回眸,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次安慰,亦或许是一次问候,可就是因为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事,却会在人们的艰难决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者也一样,从懵懂少年,到娶妻生子,那一双大大的眼睛,那一缕深深的温情,从来就没有淡出他的生活,而始终伴随着他从成长,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成功。

除了写故乡,作家的另两个部分主要是写他走出去的所见所闻和阅读中的独特思考。作者的散文不是余秋雨式的"文化苦旅",也不是纵横捭阖的"大散文",作者的散文继承了柳宗元、袁宏道等人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写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所见所感,意到笔随,情景交融。此类散文,如无文采,无慧眼,容易写成流水账。世胜这部分的文章虽然谈不上篇篇珠玑,但其中的有些篇章,写得紧凑而生动,空灵而精美。

"二浪河村被群山环抱,满山墨绿的丛林被白雪覆盖,升起炊烟的院落不时被刮起的雪雾笼罩着,远远望去恰似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卷平铺于眼前。冬日的蔚蓝的天空下,皑皑白雪覆盖巍巍群山,远处的山峦一望无际、连绵起伏。近处林场的农家小院冒出渺渺的炊烟,一条欢快的柴犬从旁边跑过,显现出无限生机,让人难以忘怀!"

"窗外蜿蜒的山峦,是小兴安岭山脉。山上色彩斑斓,一丛丛的红黄、蓝绿、紫色的树叶,映着天的蓝,秋的意味愈发浓郁。忍不住下车,行走在如画的路上,依旧忍不住扭头看漫山的火云,看那层层山峦,五彩缤纷,斑斓叠嶂,山花烂漫,阵阵的松香沁人心脾,真不愧是红松的故乡。公路侧面的不远处,就是那长长的汤望河,清澈的河水,就象一条银色的彩带,蜿蜒地、静静地流淌着。"

"整个街道一尘不染,行人也不多,亭台楼角如画,花园中的伊春竟如此的安静。朋友说此地的年青人不甘于小城的波澜不惊,近如省城远至帝都南方城市打工挣前程,留下的老人让小城的时光拉长得如近千年的红松年轮。"作家观察细腻,犹如一幅画,一首诗,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让我不由想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记》。但柳宗元借景抒情,抒发的是自己被贬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而刘世胜抒发的则是自己的欣喜欢快之意。

作为真实记录日常生活点滴的散文集子,世胜的叙述方式呈现出从自发到自如的转折之中。在他的早期的作品,如《灵悟拾萃》《神州走笔》等著作,偏重于记录性和真实性要素,而到了《穿越红尘》这部最新写就的作品中,场景叙事的进入,叙事节奏的起伏度,人与物的融合,叙事跨度的建立等等,这都标志着叙述自如或者说自觉性叙述的要素皆树立起来,如远山之起伏。很显然,叙事自如的背后其实内隐着某种完整性要素,意味着在认知自我和确立自我的层面,不单是从自我生存经验或者心理经验出发,而是通过重新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去观照自我,理解生活。恰如歌德所言及的那样,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界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岁月在书卷里飘香,风景在文字里溢美。那些过往、那些风景在文字里鲜活厚重,散发着温馨与感动,勃发着炽热的情怀和向上的力量。这是散文集《穿越红尘》留给我的鲜明印象。《穿越红尘》收录其叙事写景散文80余篇。深度地记录了生命中的感悟和涌动的风景,烙进了岁月的轨迹,唤起读者共同的记忆。这是一帧心灵放逐的温情画卷。生命的本真就是纯净心灵,心若干净,看到的都是美。这部集子里,在那些我们熟悉的时代和山水间,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与我们同在;"走在明媚的春天里","浅夏五月,迷人花季杨柳风",温暖的情愫和唯美的景物交织,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以《深爱的旧时光》《岁月离殇》《人间最美战友情》为代表的回忆性文字,充满穿透感、雕塑感和温暖感。以《横道河子百年老街景物记》《回龙湾的秋日》《夜游杭州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游记作品,动静相称、情景相融,令人倍感亲切。

这是一串双脚深踩大地的足印。这部集子里,很大一部分篇幅是作者在参加金融作协、生活体验和工作采访等活动之后而作。行读、行吟自古就是文人君子所坚持的治学态度和向往的生活境界。白居易说:"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亨利·米勒说:"目的地永远不会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视野。"显然只有步履勤奋的行走与孜孜不倦的阅读,才是拓宽视野的最佳途径,也才是克服文思枯竭求源泉、力戒无病呻吟求深度的根本手段。在这部集子里,从《最爱东风第一香》《桃花依旧笑春风》《穷人的饥饿思维》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作者对文字和大自然的尊崇,看到作品对时代的深切述说与关照,将现实的"小我"与感时忧国的"大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眼前景物与社会现象,个人情怀与国家发展进行了思想与艺术的有效融合,饱含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现实感。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深刻展示永恒不变的人性,亲情自然为永难规避的命题。世胜写美景、风物、亲情、友爱,也写势利、冷峻、死亡和困惑,写出了所思所感所盼,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其实,这部散文集包涵内容尚有很多很多。读世胜的散文,我感到很轻松,没有一点负担,一切都是那样质朴畅达,洒脱自然,使人享受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感。他的散文,虔诚地继承了中华散文的优良传统,紧紧地抓住了散文的基本审美特征情,无论叙述、描写,还是兴叹、议论,皆以人民之情、国家之情浸润,宛如饱满的汁液充盈于熟透的葡萄。在不同的作品中,情有不同的凝结点或凝于人,或凝于事,或凝于物,或凝于理,以己之情,撩人之情,以己之思,发人之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有"要求:"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心动,让人的灵魂受到正能量的洗礼,让人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心灵之美。世胜基本上做到了。他的散文,热情歌颂真善美,横眉冷对假丑恶,含有强筋的骨,真挚的情,浩荡的气。浓浓的乡情,深深的亲情,甜甜的友情,已经幻化成超度时间、跨越空间的奇妙的艺术世界。

散文如何才算写得好,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即此意。但散文的写作,一是要有真情,二是要有新意,这是大家都承认了的。何谓新意,即不拾人牙慧,在语言、结构、叙述的方式上,有自己的特点。世胜于写作,散文创作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如今刘世胜已经是中国金融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是众所周知的优秀知名作家,在中国金融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我相信,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世胜的散文,一定能给中国散文园地吹来一缕清新的和风,添上一抹淡雅靓丽的色彩。

是为序。

                         2018年3月3日于北京金融街


阎雪君序文专栏


阎雪君,男,1968214日生。山西大同人,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先后在山西阳高制药厂、阳高县农行、大同市农行、山西省农行、大同市人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华夏银行总行、中国金融工会作家协会供职。已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其中已出版《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4部长篇小说;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作品具有深厚的大地情结,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金融特色。


[责任编辑: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