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柯:驰骋在丝绸古道上的骑手
2018-02-27 | 作者:向红  | 来源:陕西日报


红柯,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却把10年的青春时光留在了天山脚下;他是科班出身的大学教授,笔下的文字却充满粗犷的力量。虽然已经在12年前回到故乡,但他魂牵梦绕的竟还是千里戈壁和大漠雄风;美丽的维吾尔乐舞和醉人的哈萨克民歌,仍时常飘荡在他的耳际,回旋在他的心头。那些至今都是他笔下写之不完的篇章。

红柯发表了一系列描写西部风情的中长篇小说,在当代文坛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的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在中国小说学会评定的“2001年中国小说排行榜”上名列首位,短篇小说《吹牛》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并成为“冯牧文学新人奖”两名得主之一。


永远的西部情结


红柯说自己非常欣赏古波斯大诗人萨迪的说法,一个诗人应该用30年漫游天下,再用30年从事创作。红柯漫游西域10年,又在小城宝鸡10年,他说他自己“迁入省会西安有点早了”。幸运的却是古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秦岭与祁连山天山一脉相连,红柯这几十年都奔波在丝绸之路上。十一世纪维吾尔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认为,秦分为三部分:上秦地处东方,被称作“桃花石”;中秦即契丹,下秦即喀什噶尔。秦的概念如此辽阔。这就是十一世纪西域学者的视野。文学要有大视野。2004年迁居西安,在忙于安顿生活与工作杂务的同时,红柯很快写出了8万字的中篇小说《军酒》,发表在《上海文学》200511期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解放日报》相继转载,《文艺报》、《文学报》发表评论文章。接着是短篇《蚊子》、《可可托海》、《上糖》,发表后被数家选刊选本转载。让他最为吃惊的是《西去的骑手》发表于2001年,至今被转载被评论。去年参加全国作代会还有代表拿此书来请他签名,湖南作家何立伟带来了湖南同行对此书的问候。


心中的乌尔禾


2004年红柯定居西安,习惯于冬天写作的他,选择了寒冷又开始了他的另一部长篇《乌尔禾》的写作。在丝绸之路的尽头描绘遥远的准噶尔盆地的一个叫乌尔禾的绿洲。红柯至今不能忘记“当年从奎屯去阿尔泰,要在乌尔禾住一晚上,那个小镇我太熟悉了,有汽车站、小饭馆、兵站、白杨河、南北干渠,很狭小的一小块绿洲,完全是瀚海里一个岛屿。”这回就不是《大河》里的白熊这些大猛兽了,是兔子,据说乌尔禾就是因兔子而得名的,蒙古语“套子”的意思。那时红柯常常站在戈壁滩望着兔子感叹不已,兔子就像维吾尔人的手鼓一样把大地都敲响了。在《乌尔禾》里他还写了羊,跟兔子一样可以穿越大漠的羊。短篇《美丽奴羊》中的羊离不开青草地,到了长篇《乌尔禾》,羊就要离开草地,到戈壁沙漠去了。“中亚腹地就这么神奇,绝域里有仙境,砾石滩中往往能找到青草地。这也符合准噶尔的地貌特征。长篇应该有大地的某些特点,甚至包括天空。长篇就是长天大野,就是一方天地,万类霜天才能在其中竞自由,以显其性”(红柯语)。他甚至想象傲然横渡瀚海的羊,其高度绝对超过骆驼,其生命力也在骆驼之上。骆驼的眼睛美妙无比,他笔下的这只羊理所当然会有一双摄人心魄的黑眼睛,书中因此用了维吾尔民歌《黑黑的羊眼睛》。

200666日下午6点在宝鸡渭河边的小房里,红柯完成了这部长篇,也打破了他热天不能写作的惯例,是乌尔禾绿洲上《黑黑的羊眼睛》让他打破了这个常规。在完成《乌尔禾》的一个月后,红柯有机会再次去了新疆,去了喀什、阿克苏和阿尔泰,他再次看到乌尔禾绿洲时心里很平静:“我已经用一部长篇完成了我的乌尔禾,包括这块绿洲上的兔子与羊,包括绿洲以外的广袤的戈壁。”

《乌尔禾》是红柯的第七部长篇,也是他的最新作品。此作7月定稿,《花城》杂志以最快速度于9月发表,光明日报《书摘》200612期转载,《长篇小说选刊》20071期转载,《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同时发表评论,称《乌尔禾》为“红柯20年创作的高峰,融现实心灵与梦幻为一体”,“在欲望书写漫天飞舞的今天,《乌尔禾》以一股雄浑的生命力量介入现实,为人的存在找到更为崇高的价值期待”。北京出版社将其作为重点图书隆重推出。

为家乡做点事2005年经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正式任命,红柯来到了宝鸡市渭滨区挂职锻炼任副区长,红柯说:“我是宝鸡人,生长求学工作在那里,在那里挂职可谓如鱼得水。《乌尔禾》就是这次挂职的产物。我专门写过一篇《距离产生美》,作家的心理空间很重要,给人以活力,激起美感与冲动。一边写一边搜集未来创作的素材,同时积极配合做好区上的工作。渭滨区可谓西府的‘白菜心心’,我专门写了《清江河畔话炎帝》,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同时《散文?海外版》转载。在一个地方呆着,就要为这个地方做点实际工作。”红柯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清江河畔话炎帝》里倾力推介宝鸡宣传宝鸡:“秦岭与黄土高原绾了一个疙瘩就是宝鸡,宝鸡也是渭河从高原进入平原的开始。渭河北岸的千河、姬水跟周秦那两个伟大的王朝连在一起。渭河南岸跟千河遥遥相望的是源自秦岭山脉的清姜(江)河”,“清姜(江)河边还真有一片数百亩大的生姜地,也是关中西部唯一出产生姜的地方。北塬朔风凛冽,南岸以及秦岭山脉山清水秀,清姜(江)河在山口冲积出这么一块宝地,把南方的风土延伸到这里,就像一条温软的舌头。炎帝在这里开始了原始农业……”

“西北的大戈壁、大沙漠、大草原,必然产生生命的大气象。绝域产生大美。在这块偏远荒凉而又富饶瑰丽的世界里,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让人有遏制不住的写作冲动。”红柯神往地说。


(原载陕西日报2009.7.16 向红 王媛 尚甜)


链接:

红柯,本名杨宏科,1962年生于陕西关中农村,1985年大学毕业。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受益于盛唐诗人壮游天下的豪举和古波斯诗人萨迪“诗人应该三十年漫游天下,后三十年写诗”的忠告,毕业留校一年后西上天山,执教于伊犁州技工学校,利用带学生实习之机漫游天山南北10年,1995年底回陕西居小城宝鸡10年,2004年底迁居西安,现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三十年间沿丝绸古道天山——祁连山——秦岭,从关中到西域,从西域到关中,四次迁居,数十次田野考察。重点考察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古草原,西域瀚海连城一片,收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草原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歌,作品从“天山系列”延伸到“天山——关中丝路系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大河》、《乌尔禾》《生命树》《喀拉布风暴》等,中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跃马天山》、《黄金草原》、《太阳发芽》、《莫合烟》、《额尔齐斯河波浪》等,学术随笔集《手指间的大河》《敬畏苍天》等,另有幽默荒诞长篇小说《阿斗》、《好人难做》、《百鸟朝凤》等。曾获冯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长篇小说奖、陕西省文艺大奖等。其中长篇《西去的骑手》《乌尔禾》《生命树》入围第六、七、八届茅盾文学奖前10名。


[责任编辑:云鹤]